�(xí)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加�(qiáng)中外人文交流,以我為主、兼收并蓄。推�(jìn)國際傳播能力建設(shè),講好中國故事,展現(xiàn)真實(shí)、立體、全面的中國,提高國家文化軟�(shí)力。”加�(qiáng)中外人文交流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提升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,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與鮮明的�(shí)代意�(yùn)�
人文�(guān)�
“人文”一詞源于《周易》:“觀乎天文,以察�(shí)變;觀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”中華傳�(tǒng)文化向來重視人文�(guān)懷,中國先哲更將人文置于與天文同等的位置。《尚書》認(rèn)為,人是“萬物之靈”。《老子》將人與道、天、地并列,曰“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”。歷史上,中國雖曾出�(xiàn)過眾多學(xué)說、流派,但幾乎都將人文關(guān)懷放在重要位置。例如,儒家“內(nèi)圣外王”重視人的道德修�(yǎng),體�(xiàn)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人本主義精神;道家主張“道法自然”“返璞歸真”“形神兼�(yǎng)”,充滿對人的健康、生命、生活的�(guān)注;佛家以慈悲為懷,提倡“眾生平等”。以上種種特�(zhì),彰顯著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所特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(guān)�(lián)性思維和交互性倫理�
“國之交在于民相親,民相親在于心相通。”習(xí)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。深化人文交流互鑒是消除隔閡和誤解、促�(jìn)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。”人文交流是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、心靈交匯的橋梁,是國與國之間加深理解信任的紐帶,它以增�(jìn)國家及民眾間相互理解和信任為基礎(chǔ),以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、奠定堅(jiān)�(shí)的民意基�(chǔ)為目�(biāo),具有基�(chǔ)性、廣泛性、先�(dǎo)性和持久性特征。中國倡導(dǎo)的人文交流,�(nèi)容涵蓋教育、文化、體育、衛(wèi)生等多�(gè)�(lǐng)域,通過各種形式推動(dòng)民心相通,推動(dòng)�(wù)�(shí)合作�
包容互鑒
《楚辭》曰:“夫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,物有所不足……神有所不通。”這就需要我們秉持“博觀而約取,厚積而薄�(fā)”的精神,葆有“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煛钡膽B(tài)度。《周易》認(rèn)為,“一陰一陽之謂道”,指出陰陽二者并非對立關(guān)系,�(shí)為一種互�(bǔ)、對�(yīng)和包容的�(guān)系。莊子、荀子認(rèn)為,陰陽二氣是宇宙最基本的構(gòu)成要素,彼此為對方提供存在條件,二者的互補(bǔ)互動(dòng)�(gòu)成了世界。儒家的“一物兩體”,道家的“無為”與“有為”,佛家的“出世”與“入世”,都在說明事物之間互補(bǔ)的重要性。歷史上,中國長期秉持“有容乃大”的胸懷,對西方文化保持交流�(xué)�(xí)的態(tài)度,中華文明在同世界各文明的交流互鑒中發(fā)展壯大�
�(xí)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文明是包容的,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�(dòng)力。”當(dāng)今世界有200多�(gè)國家和地區(qū)�2500多�(gè)民族�70多億人口,人類文明豐富多彩。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(xiàn),它們都是人類共同的寶藏,沒有高低、貴賤、優(yōu)劣之分。交流互鑒是文明�(fā)展的本質(zhì)要求,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有利于促�(jìn)各國民眾精神層面的溝通,厚植人類命運(yùn)共同體的思想根基。中國堅(jiān)持相互尊重、平等相待,美人之美、美美與共,開放包容、互�(xué)互鑒,與�(shí)俱�(jìn)、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,不斷加強(qiáng)同世界上不同國家、不同民族、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,既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�(jī),又為他國文明發(fā)展創(chuàng)造條件,在中外人文交流中�(gòu)建相互尊重、豐富多彩的世界�
和諧共生
中華文明在本�(zhì)上是一種“和”的文明。《老子》講“萬物負(fù)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”,《論語》曰“君子和而不同”“禮之用,和為貴”。中華文明所崇尚的“和”,包含和諧、和平等多重含義。就和諧而言,要求既肯定和接受事物的多樣性,又包容和接納事物的差異性,并將不同事物融合到一�(gè)和合體中,即“和而不同”。《國語》講“和�(shí)生物,同則不繼”,把多樣性的和諧�(tǒng)一作為萬物生長繁衍的基本條件。就和平而言,追求和平是中國�(shù)千年文化積淀的必然要求。《尚書》提出的“協(xié)和萬邦”就反映了這樣一種理想。孔子提倡“遠(yuǎn)人不服,則修文德以來之”。孟子斥�(zé)“春秋無義戰(zhàn)”,主張“善�(zhàn)者服上刑”。老子�(rèn)為“以道佐人主,不以兵�(qiáng)于天下……大軍之后,必有兇年”。莊子提出“齊物論”,主張萬物平等和諧相處。兵家雖以戰(zhàn)爭為研究對象,但在本�(zhì)上依然追求和平,如孫武指出戰(zhàn)爭的最高境界是“不�(zhàn)而屈人之兵”�
中華民族自古愛好和平,沒有稱王稱霸、窮兵黷武的基因。但在推�(jìn)中外人文交流過程中,中國卻面臨來自西方國家“中國威脅論”“文明沖突論”等論調(diào)的攻擊。習(xí)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,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,但絕無高低優(yōu)劣之分。認(rèn)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,�(zhí)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,在認(rèn)識上是愚蠢的,在做法上是�(zāi)難性的”。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�(zhǔn)的文明標(biāo)�(zhǔn),任何試圖用�(qiáng)制性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必然帶來�(zāi)難性后果。尊重文明就意味著尊重文明產(chǎn)生的土壤及其�(dú)特性,尊重文明�(chuàng)造主體及其思維方式的獨(dú)特性,尊重文明在歷史上�(fā)揮的�(dú)特作用,以及在當(dāng)下、將來產(chǎn)生影響的合理性和持續(xù)性,�(jìn)而在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認(rèn)知基�(chǔ)上,推動(dòng)不同文明和諧共生�
�(chuàng)新發(fā)�
與西方機(jī)械論的宇宙觀不同,中國哲�(xué)的宇宙觀�(xí)慣上將世界看作一�(gè)生生不息的運(yùn)�(dòng)存在。孔子說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”,莊子指出“無�(dòng)而不變,無時(shí)而不移”,中國先哲�(rèn)為世界是一�(gè)如同大河奔流的運(yùn)�(dòng)總體,一切無�(shí)無刻不在流動(dòng)和變化之中。這種變化和發(fā)展的特性在《周易》中體現(xiàn)得最為明顯: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“富有之謂大�(yè),日新之謂盛德,生生之謂易”。易有兩義:一是變易或變化;二是常道,即天道。變易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基本方式,但變化不是簡單重�(fù),而是包含著創(chuàng)新。“日日新,又日新”,只有不斷�(chuàng)新才能賦予生命更加深刻的�(nèi)涵,才能使德�(yè)不斷充實(shí)和完善。“周雖舊邦,其命維新”,之所以要有變化,是因?yàn)椤耙赘F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”,這種變化生生之道是中華文化的固有精神,正是它支撐著中華文明綿延不絕、與�(shí)俱�(jìn)�
新時(shí)代的中外人文交流既要繼承中華�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,又要與�(shí)俱�(jìn)、推陳出新。習(xí)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�(shí)偕行,不斷吸納時(shí)代精華”“應(yīng)該用�(chuàng)新增添文明發(fā)展動(dòng)力、激活文明�(jìn)步的源頭活水”。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。近年來,我國對外人文交流既充分�(fā)掘本國珍貴的歷史資源,又從他國不同文明中接受啟發(fā);既對自身傳�(tǒng)文化加以繼承和保�(hù),又對其�(jìn)行創(chuàng)造性轉(zhuǎn)化和�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;既避免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在現(xiàn)代化�(jìn)程中遺失,又�(yùn)用現(xiàn)代高科技�(chuàng)新手段激�(fā)其活力,不斷以更加開放的姿態(tài)擁抱世界、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�(xiàn)世界�
作者:邢麗菊,系復(fù)旦大�(xué)國際問題研究院教�